3月6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強調,要圍繞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以教育評價改革為牽引,統籌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強調“深化教育評價改革”。
“教育評價改革”再次成為兩會代表、委員和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熱點話題。
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是教育改革的關鍵環節。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強調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犊傮w方案》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時代特征、彰顯中國特色、體現世界水平的教育評價體系?!犊傮w方案》對“破五唯”、實施“四個評價”等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有利于從根本上激發高校內涵式發展的內在驅動力,是未來一段時期指導我國教育評價改革的綱領性文件。高校必須深刻把握《總體方案》的要求和部署,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綜合施策、協同發力,深化新時代高等教育評價改革,推動教育評價從“指揮棒”升級為“推進器”、從“檢測站”轉型為“加油站”,為促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創造更多新動能。
堅持問題導向,重新認識教育的本源
導向是行動的指引和方向。堅持問題導向,就是以解決問題為指引,集中全部力量和有效資源攻堅克難,全力化解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深化新時代高等教育評價改革,要從黨中央關心、群眾關切、社會關注的問題入手,破立并舉,推進高等教育評價關鍵領域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
堅持問題導向,實質上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用“頑瘴痼疾”這四個字來形容教育評價中存在的問題,足見這些問題積淀之久、弊害之深、解決之難。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倪閩景多年來一直在呼吁:要通過教育評價改革,對全社會開展一次教育啟蒙,重新認識教育的本源,回歸教育理性和教育規律。只有如此,方能緩解大家在教育方面的普遍焦慮,進而破解國家對創新型人才迫切需要的難題。
堅持問題導向,要深入思考和潛心研究,找準問題發生的源頭和規律。應該看到,分數、升學、文憑、論文、“帽子”等評價標準本身并沒有錯,錯在“唯”,問題根源在于“五唯”標準的簡單化、片面化、絕對化、功利化。使教育評價偏離了教育的本質、規律和初心。
堅持問題導向,關鍵是要著力解決問題。要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抓住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著力推動解決高等教育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高等教育要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適應、同人民群眾期待相契合、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就必須正視“五唯”的局限性,更要看到這種評價標準,更多地適用于培養和選拔追趕型的標準化人才,卻不適用于培養和選拔創新型和超越性人才。在中國全面進入新時代,創新、卓越、引領、獨創成為國家和社會全新戰略抉擇的時代,需要更加科學適配的高等教育評價體系。
《總體方案》明確提出,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提出了教育評價改革的方式和主要任務,抓住了教育評價改革的核心問題,提供了具體目標和行動路徑。
在全國政協常委、安徽省政協副主席李和平看來,以教育評價改革為牽引,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要圍繞黨委和政府、學校、教師、學生、社會五類主體,堅持破立結合。
改進結果評價,破除的是單純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等“硬性指標”的簡單做法,而非完全摒棄“五”類硬性指標,應堅持定量與定性相結合,挖掘硬性指標之外的“軟指標”,從一元到多元。強化過程評價,應從“一考定終身”的終結性評價轉向重視教育教學過程的形成性評價;充分發揮過程評價的診斷功能,及時對教育教學和管理過程進行診斷反饋,及時對教育目標進行調整,及時對教育決策提供參考,最終為教育及學生發展保駕護航。探索增值評價,改變重終點輕起點輕過程、重選拔輕培養的傾向;優先關注教育過程和學生發展,著眼于學生、教師、學校和地區的教育進步幅度和努力程度,在此基礎上對教師教學、學校管理、政府治理有針對性地提出反饋,全面提升教育公平和質量。健全綜合評價,重在多元,即評價內容上,全方位考察考試成績、綜合考核結果以及綜合素質評定;評價方法上,應以教育評價理論和技術創新為重點,促進教育評價方式多樣化;評價主體上,堅持政府、學校、教師、同行、第三方多方參與,探索建立政府評估、學校自評、獨立第三方執行評價、國際參與和民眾監督的多元化教育評價體系。
高等教育評價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總體謀劃和系統設計,還必須樹立科學的精神,按照科學規律辦事。一是要充分認識教育評價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和長期性,既要有攻堅克難的勇氣,也要有久久為功的韌勁,要秉承科學的態度。二是利用自身優勢,科研先行。構建政府、高校、社會等多元參與的評價體系,建立健全教育督導部門統一負責的教育評估監測機制,都需要做大量認真、細致、嚴謹的科學研究工作。三是利用高??蒲谐晒约翱茖W技術,創新教育評價手段和工具。要系統設計、辨證施治、重點突破、加緊探索,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引入評價機制,積極探索更科學、更先進的手段、方法和工具。
堅持目標導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堅持目標導向,就是要以實現目標為方向,堅定不移、一步一步地朝著既定目標奮斗前行。深化新時代高等教育評價體系改革的目標,就是要堅持立德樹人,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充分發揮教育評價的指揮棒作用,引導樹立科學的育人目標,確保教育正確發展方向,令教師潛心育人的評價制度更加健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辦法更加多元,社會選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學。
堅持目標導向,必須深刻把握目標內涵。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強調,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高校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在培養人才、選拔人才、運用人才等方面做出全方位、系統性改變。
北京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醫學部黨委書記劉玉村委員表示:教師在教學過程處于主導地位,教師隊伍質量直接影響辦學質量。對教師的評價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教師自身成長的形成性評價,如資歷、經歷、成果等。二是教師對教育教學的貢獻度,如教學意識、參與度等。目前,我們應扭轉重教師自身成長、輕教師對教育教學貢獻的評價現狀,要更加注重兩者之間的平衡。
在許多代表委員看來,教師評價能力的提升是教育評價改革的關鍵。教師對于學生的評價每天都在發生,日常的教育教學行為,都有相當的評價效應。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領導要認真研究和提高教師教育評價能力,為教育評價改革先走出關鍵的一步。
要改革教師評價,引導教師履行教書育人第一職責,扭轉“唯論文”“唯帽子”傾向。要秉承“師德為先、教學為要、科研為基、發展為本”的總思路,積極探索高校教師考核評價機制創新。建立健全教師師德考核評價制度。在教師年度崗位考核、崗位聘用、職稱評審和評優評獎等工作中實行師德失范“一票否決”;結合學校發展目標和教師發展需要的實際,合理篩選評價要素指標,科學賦予指標分值權重,制定出科學合理的年度師德考核積分制;高校還應結合自身的發展需要,尊重教師的成長規律,充分利用能夠自主評聘的優勢條件,發揮教師引進、職稱評聘和年度考核等在平衡數量和質量之間關系的“指揮棒”作用,加快扭轉基于累加邏輯的考核評價導向,從頂層設計的角度,切實改變定量的考核評價制度,以“質量和數量相結合”為核心原則,結合同行專家評價辦法,形成涵蓋不同學科、不同類別、不同層次的教師能力要素的分類評價制度,為教師育人工作的“保質保量”提供制度支撐。
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校長呂建帶來了一份《關于建立多元綜合評價機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建議。呂建校長認為,過去,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偏重于智,在其他方面體現得不夠充分。學生更加注重知識的吸收和掌握,習慣于以成績和分數作為產出和評價標準,在錘煉體質意志、涵育審美品格、培養創新實踐意識等方面不夠重視。
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胡衛也十分重視這方面的問題,他認為,現實中,把考試等同于評價,以分數代表能力的情況還不同程度存在,這是導致教育“內卷”現象的重要原因?!耙苑秩∪?,忽略學生個性和稟賦差異,輕視學生情感體驗和興趣需要,或多或少給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造成了負面影響?!焙l說。
要改革學生評價,學生是接受教育的主體,學生評價是教育評價的基礎環節,要改變以分數論英雄的做法,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傾向;“破”的是以分數給學生貼標簽的不科學做法,“立”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要求,要在樹立科學成才觀念、完善德育評價、強化體育評價、改進美育評價、加強勞動教育評價、嚴格學業標準、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等7方面下功夫。在理念導向上,要堅持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堅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在實施路徑上,要創新德智體美勞過程性評價辦法,完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切實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在目標引領上,要根據學生不同階段身心特點,科學設計各級各類教育德育目標要求,引導學生養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質和行為習慣,傳承紅色基因,增強“四個自信”,立志聽黨話、跟黨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獻國家。在評價方式上,要通過信息化等手段,探索學生、家長、教師以及社區等參與評價的有效方式,客觀記錄學生品行日常表現和突出表現,特別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情況,將其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內容。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袁亞湘關于“不建議普通孩子學奧數”的觀點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袁亞湘強調,不應過多聚焦于“頂尖人才”,要重視沒有任何“帽子”的青年科研工作者,為他們減輕科研工作上的多重壓力,關注他們的成長道路,重視營造良好的學術環境和教育環境,幫助他們“沉下心”搞研究。
要改革用人評價,破除“唯文憑”傾向,樹立正確用人導向,正向牽引教育事業健康發展。要“破”文憑學歷至上等不合理用人觀,“立”以品德和能力為導向的人才使用機制。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要帶頭扭轉“唯名?!薄拔▽W歷”的用人導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目標的人才使用機制,改變人才“高消費”狀況,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各級公務員招錄、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招聘要按照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考條件、確定學歷層次,在招聘公告和實際操作中不得將畢業院校、國(境)外學習經歷、學習方式作為限制性條件;規范高校教師聘用和職稱評聘條件設置,不得將國(境)外學習經歷作為限制性條件;職業學校畢業生在落戶、就業、參加機關企事業單位招聘、職稱評聘、職務職級晉升等方面,與普通學校畢業生同等對待;用人單位要科學合理確定崗位職責,堅持以崗定薪、按勞取酬、優勞優酬,建立重實績、重貢獻的激勵機制。
堅持結果導向,促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堅持結果導向,就是以工作成效為標準,以優異的業績接受檢驗、評價工作。深化新時代高等教育評價改革,就是要看改革發展的最終結果是不是促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形成了高校辦學定位明確、類型分明、特色彰顯的高等教育新格局。
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教育廳廳長、江蘇省委教育工委書記葛道凱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要不斷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加快制訂江蘇實施方案,堅決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大力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堅持結果導向,要以改革實績和成效為準繩。要看改革結果是否形成科學化、專業化的評價體系。在科學化方面,要完善評價基礎理論。政府應加強高等教育結構評價、績效評價、社會評價等頂層設計,特別是社會中介組織開展獨立評價的可行性論證;修訂完善評價政策和法規,為構建高等教育評價新框架、深化高等教育評價提供理論與法律支撐。開展評估機構資質認證研究,建立資質鑒定行業規范。要注重評價人才隊伍建設,首先評價專家要兼有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經驗;其次,要設置教育評價專業,選取部分知名高校開設教育評價專業,專門培養教育政策評價方面的研究生。要注重實證研究,建立教育數據庫。建立第三方評價機構。建立全國性的高校評價中介機構和專業性的大學評價中介機構。前者應由國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牽頭組建,負責全國高校的審核評估及新建本科學校的資格審查。后者應由各學科學會、學術團體組建,負責高等教育機構學科專業的評估。第三方評估機構要加強自身專業化和規范化建設,嚴格成員選拔,嚴格評估過程,接受社會監督。學習荷蘭允許學生參與起草學科自評報告的做法,建立學生全過程參與評價機制。此外,切實發揮教育協會在評價中的作用。
堅持結果導向,要看評價體系是否推動改革更加有力,是否營造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生態。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周洪宇提議, “要盡可能下放人事管理權,將副校級干部和中層干部任用權、教師職稱評聘權、教師自主招聘權、不合格教師解聘權、自主招生權、財政經費和合法籌集的教育經費自主使用權、教師績效工資的自主分配權、課程改革自主權等下放給學校。還要大幅減少各級各類檢查、評估、評價,加強對辦學方向、標準、質量的規范引導,為學校潛心治校辦學營造良好的環境?!?/span>
全國政協委員、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陳春聲表示,“雙一流”建設要圍繞建設高質量的高等教育體系,深化高等教育評價改革,從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等方面,不斷增強高校的人才培養能力,服務創新發展,為“十四五”時期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資源支持。
改革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根本動力。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改革的難度更大,系統性和復雜性更強。雖然高校重視人才培養的熱度在升溫,要充分發揮教育評價作為改革“指揮棒”的作用,著力推動高校實現教育評價改革新突破。還需要進一步落實改革責任。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把深化教育評價改革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根據《總體方案》要求,結合實際明確落實舉措。各級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要加強統籌協調、宣傳引導和督促落實。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要結合職責,及時制定配套制度。各級各類高等學校要狠抓落實。國家和各?。ㄗ灾螀^、直轄市)選擇有條件的地方、學校和單位進行試點,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教育督導要將推進教育評價改革情況作為重要內容,對違反相關規定的予以督促糾正,依規依法對相關責任人員嚴肅處理。要更大范圍內地加強改革政策的宣傳解讀力度。高校應利用校內校外新聞媒體加大對科學教育理念和改革政策的宣傳解讀力度。在整個社會營造和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成才觀。要在深化改革過程中及時總結經驗,擴大改革受益面。
新起點,新征程。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這“三個導向”,是辯證統一的有機整體,是推進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思維導圖和方法路徑,也是深化新時代高等教育評價改革的基本遵循。許多代表委員表示,我們要不懈努力,構建政府主導,學校、專業機構、社會組織等多元參與的教育評價體系,形成各方共同支持改革的合力。當務之急,是提高高等教育評價的專業化、科學化水平,推進高校治理體系的優化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為加快建設高等教育現代化強國做出新的更大貢獻。(《中國高等教育》記者 唐景莉 通訊員 袁芳 王鋒 常靜)
【編輯:胡慧】
? Copyright 主辦:四川省教育廳 制作維護:四川省教育融媒體中心 版權所有 2006-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